中国扩大高水平开放决心不变 外企称更看好中国市场******
中新网北京11月2日电(首席财经记者 李金磊)“中美企业界合作互利共赢的本质不变。中国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决心不变。美在华企业对于中国广阔市场的信心不变。”
11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与美在华跨国企业高层圆桌会在北京召开,再次向世界释放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积极信号,给包括美在华企业在内的外资企业吃下“定心丸”。
11月1日,以“聚焦二十大 共谋新发展”为主题的国家发展改革委与美在华跨国企业高层圆桌会在北京举行。一场及时的圆桌会
助美在华跨国企业更好融入新发展格局
中共二十大擘画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蓝图,包括美在华企业在内的外资企业渴望及时深入了解和把握二十大精神和重大决策部署。为及时响应企业诉求和关切,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国际司、中国新闻社主办,中国新闻网承办了此次圆桌会。
圆桌会以“聚焦二十大 共谋新发展”为主题,旨在帮助美在华企业及时、全面、准确了解中共二十大的重要成果和重大决策部署,助力广大外资企业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发现新机遇、拓展新业务、共谋新发展。
此次圆桌会立意新、内容实,企业参与积极性超出预期,中国美国商会、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及60余家美在华企业高级代表参会,涉及高端制造、医药化工、能源、金融、汽车、娱乐等行业。
这是一场权威的政策解读会。会上,企业代表围绕党的二十大报告相关内容以及《关于以制造业为重点促进外资扩增量稳存量提质量的若干政策措施》、最新版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服务“双碳”目标等议题与有关部门进行了深入互动交流。
圆桌会延续了政企交流的重要平台与桥梁作用,充分展示出中国政府欢迎包括美国企业在内的世界各国企业更多参与中国对外开放、分享中国发展机遇的诚意与热情,帮助美在华企业了解中国政策方向、找准市场定位、抓住中国投资机遇,对于有关企业继续在华投资兴业、共享中国发展成果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一个清晰的信号
中国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决心不变
二十大报告充分释放了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积极信号,给美在华企业继续在中国各地投资兴业树立了信心。
圆桌会希望美在华企业通过更加深入全面理解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最新精神,了解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方向;更好利用鼓励、促进外商投资的政策举措,对中国市场的稳定性和确定性更加充满信心;更好把握中国市场机遇、投资机遇和增长机遇,共享中国发展红利。
中美经贸合作向来互惠互利,事关两国人民的切身利益,事关世界的繁荣发展。一直以来,中美两国人民,特别是两国工商界的合作意愿良好。根据海关数据,今年1至9月,中美贸易额达5803.97亿美元,同比增长6.9%;美对华投资保持稳定,对华投资额达18.6亿美元,同比增长1.3%。
当前中美关系处在非常关键的当口,需要我们坚定信心,加强对话和合作,为促进世界经济重回健康轨道发挥积极作用。
会议指出,中国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决心不变。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中国政府一如既往欢迎包括美国企业在内的各国企业来华发展、在华发展,并将竭力为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和平台,持续打造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
11月1日,以“聚焦二十大 共谋新发展”为主题的国家发展改革委与美在华跨国企业高层圆桌会在北京举行。中新网记者 李霈韵 摄一个更有信心的未来
外资企业将更加看好中国市场
美在华企业既是国际大循环的重要参与者,也是推动中国国内大循环的重要力量。
会议强调,美在华企业对于中国广阔市场的信心不变。这次圆桌会尽管通知时间很短,美在华企业踊跃报名,60余家美重点在华企业代表第一时间积极反馈,参与热情极高,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美企对于中国市场的重视程度。未来包括美在华企业在内的外资企业将更加看好中国市场,更加积极融入中国新发展格局。
世行最新报告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至2021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38.6%,超过G7国家贡献率的总和。
会议指出,中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大活力强,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变。党的二十大为中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指明方向,14亿多人民正迈向共同富裕,这将为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提供更多市场和发展机遇。
会议认为,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市场,能够为外资企业带来广阔的机遇和合作空间。希望美在华企业保持对中国市场的信心,在“变局”中培育新的战略机遇,充分把握潜在投资机会,探索更多投资合作领域,支持和促进更多技术创新及其在华应用推广,为促进中美经济合作走深走实、中美关系更好向前发展贡献积极力量。
企业代表表示,通过聆听圆桌会关于党的二十大报告的详细解读及外资、“双碳”政策体系的介绍,对于报告重点内容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掌握和理解,更加提振了在华投资的信心。(完)
把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作者:李迅雷(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副理事长)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3年经济工作要从战略全局出发,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这一提法非同寻常,充分说明中央对于发挥消费在稳增长中的基础作用给予高度重视。那么,应该如何理解消费对稳增长的重要性,如何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如何发挥好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我认为,提高居民整体收入水平,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显得非常重要,为此从政府部门、企业部门和居民部门这三大部门的利益分配体制机制改革的角度提出三条建议: 第一,增加国家财政对居民部门的支持力度,稳步提高居民部门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依据国家统计局对居民部门可支配收入抽样调查的数据加以汇总,我国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历年来都在45%左右,而全球平均水平大约为60%,这是我国消费对GDP贡献相对低的主要原因。最近发布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也提出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近两年来政府通过减税、降费或退税的方式来改善企业的经营环境,支持企业发展,实际上就是政府部门向企业部门转移收入。从目前看,尽管这一方式取得了明显效果,但仍难以从根本上扭转“需求收缩”和“预期转弱”的状况,说明“授人以渔”的方式,受到了“鱼”(需求)不足的约束。不妨采取“放水养鱼”的方式来改进,即政府部门向居民部门转移收入。 可以通过三种方式来进行收入转移:一是定向转移,即定向给低收入群体进行转移支付,如增加低保人群收入补贴,确保他们不返贫。二是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如用财政资金加大填补社保第一支柱缺口的力度,同时也进一步扩大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和个人养老金等二、三支柱的体量。三是实现普惠制,考虑到地方财政的困难,建议2023年中央财政发行1.5万亿元特别国债,发放消费券。 第二,多渠道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提高居民的消费底气。二十大报告提出,探索多种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为居民部门提供新的增加财产性收入的渠道,这就需要政策支持资本市场发展,在当前权益类资产的估值水平总体偏低的情况下,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同时积极鼓励机构投资者的长期资金入市,在高水平开放政策下提高外资的入市比例。《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中还提出,要完善股份制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分红制度。完善股票发行、信息披露等制度,推动资本市场规范健康发展。创新更多适应家庭财富管理需求的金融产品,增加居民投资收益。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 第三,积极倡导第三次分配,改善居民部门内部的收入结构,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占比。我国居民收入结构中,高收入群体的收入占比过高现象长期存在,发展社会慈善事业、鼓励富裕群体捐款非常必要。我国目前社会捐款规模占GDP的比重与全球平均水平相比,差距非常大,故发展空间也很大。通过促进第三次分配规模不断扩大的方式,可以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从而促进消费。 总之,增加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在防疫政策优化的背景下,不仅能够改变需求收缩的现状,还可以提振信心、扭转预期转弱局面。国家把更多的财政资源向居民部门倾斜,比向企业部门倾斜更符合底层逻辑,更有利于稳增长的可持续性。目前,我国的资本形成对GDP的贡献仍在40%左右,大约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未来要实现“把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的目标,建议未来最终消费对GDP的平均贡献上升至65%—70%,资本形成对GDP的平均贡献下降至25%—30%。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 [责编:天天中] 阅读剩余全文() |